“看那柱子和梁板,表面平整光滑、色泽均匀、棱角分明,没有任何碰损和污染,真漂亮啊!”……走进中铁十二局集团施工的重庆西站,看到犹如“金属工艺品”般的雨棚,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的清水混凝土预应力结构雨棚,在全国属于首例。”中铁十二局集团建安公司工程部部长程英俊介绍:“重庆西站的雨棚柱和梁板,需要灌注24000多立方米清水混凝土。”

“这是国内首座用清水混凝土施工的站台无柱雨棚,其工艺水平可与欧洲一流的建筑物相媲美。”中铁十二局集团建安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何国民这样描述。

这种结构,源于中国中铁二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超前的理念。设计人员大胆创新,将站台无柱雨棚设计为清水混凝土结构,雨棚柱造型为方柱圆角,平面为凹槽,梁由凹槽内伸出。由于主体完成后不用装饰,杜绝了装修材料脱落等事故隐患,既安全又环保。

“主体结构完工后,只体现模板自身均匀拼缝及对拉螺杆孔的自然美,表面不进行粉刷装饰,只能‘素面朝天’。”项目部总工程师贾玮说。

但要做到“素面朝天”,需拥有“天生丽质”。这种结构物外观质量要求非常苛刻:颜色均匀,平整度不允许超过1毫米,不允许有面积大于20平方毫米的气泡,每平方米范围中大于10平方毫米小于20平方毫米的气泡不能多于3个,裂缝宽度不允许超过0.2毫米等。

清水混凝土的使用,不只是一种新材料的引入,更是一系列新工艺的集成。清水混凝土在铁路车站雨棚施工中的工艺难度在于混凝土表面光洁度和颜色、消除气泡和接茬质量的把握,杜绝漏浆、错台、胀模等细节上的失误。为此,项目部专门组织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和QC小组。

“别小看这一项新技术,实际上在背后我们要付出无数艰辛的努力和代价。”建安公司副总经理、重庆西站项目经理贺歌今说:“我们按照设计对清水混凝土保护施工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从混凝土原材料选择、模板的定制,到设计方案、工艺应用等,花费了近6个月时间。”

针对雨棚清水混凝土的设计要求,他们专门制订了《重庆西站雨棚清水混凝土施工标准》,从模板拼装到混凝土外观质量要求等偏差要求均高于国家《清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对每种材料、每道工序、每个构造物等都反复试验,取得了“超标”的结果后,再做施工前的“样板”。仅混凝土用的沙子,就取了5个样品,每个样品又用不同配合比、不同胶凝剂做了50个试件,然后综合强度、和易性、颜色等指标择优选用。雨棚柱用7节模板连接至10.95米高,他们每次都精调细测,确保各部误差不超过0.5毫米。

用精细化标准检测,不放过任何缺陷。在雨棚柱“样板”施工时,他们发现骨架箍筋网格的间距只有7.6厘米,而捣固的震动棒直径为5厘米,因空间小致使操作不方便,容易“漏捣”或捣固不到位,影响混凝土质量。他们经过研究、试验,提出了将箍筋的直径由14毫米改为16毫米,再将箍筋位置由中心调整到边缘,网格间距达到20厘米,此方案得到建设、设计单位的审核同意后,消除了由作业不便带来的质量隐患。

模板体系是清水混凝土成功的关键,他们通过创建雨棚柱施工模拟模型,科学设计定型钢模,最终达到10.95米高雨棚柱一次性浇筑“零变形”。雨棚梁板结构采用木塑模板,表面平整光洁、强度高、耐腐蚀;支撑架采用盘扣式脚手架,整体稳定性表现非常出色,支撑高度达14.35米,加载后架体沉降量最大仅为3毫米。精湛的加工工艺和严格的过程控制,造就了“截面变形不超标,接缝严密不漏浆”的模板体系,为清水混凝土工艺的成功实施提供了保障。

每次灌注混凝土时,总会有一名技术人员在旁边监督记录浇注的厚度和振捣的次数、位置。对于成型的结构物,他们及时采用粘性薄膜覆盖,给混凝土表面穿上一层“外套”进行保湿养护,防止因失水而出现微裂缝,影响外观质量和耐久性等。

“我们还用BIM技术,建立了数字模型推演验算。”建安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王中军表示。这种技术,用模拟方式验证了施工中将遇到的工序、安全、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解决了雨棚上部屋面线条和阴阳角部位多、预留预埋件多等一系列难题。

目前,重庆西站雨棚已完成工程总量的40%。春光下,这座创“国内之先”的高铁车站,清水混凝土雨棚正悄悄绽出真容……